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艺术专业硕士MFA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9级、2020级)
一、培养目标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建设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掌握电影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影视创作、产业、技术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改革开放,具有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勤奋好学、实事求是的学风;能服从国家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掌握系统的影视专业知识、创作能力、电影技术及产业管理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好的创新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研究方向
1.电影创作(含纪录片创作)
2.剧本创作
3.电影产业:策展及营销
4. 电影制作及数字修复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1. 学习年限共三年,其中课程学习两年(含论文开题、创作实践及社会实践),撰写论文一年。如有特殊情况,申请停学或推迟答辩,提交申请研究生部同意后,学籍保留最多可延续一年。一年后,研究生部将做清除处理。
2. 学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位论文,可获硕士学位与研究生学历。
3. 学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未通过论文答辩或延迟论文答辩,将仅获得研究生学历。
4. 学习任务的界定。学生需修满42学分课程(包括毕业论文2学分)方为完成学习任务。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含: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为自愿选修,我中心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总学分按所修课程学分累计计算。
四、课程学分
艺术硕士(MFA)课程设置 |
|||||||
课程性质 |
课程名称 |
课程属性 |
学分 |
学时 |
考核方式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公共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理论 |
2 |
36 |
考试 |
1 |
全方向必修 |
外国语*(英语) |
理论 |
3 |
128 |
考试 |
1、2 |
||
自然辩证法 |
理论 |
1 |
24 |
考试 |
1 |
||
艺术原理 |
理论 |
2 |
32 |
论文 |
1 |
||
学位基础课 |
中国电影史* |
理论 |
3 |
64 |
论文 |
1 |
全方向必修 |
外国电影史* |
理论 |
3 |
64 |
论文 |
1 |
||
视听语言 |
理论 |
2 |
48 |
论文 |
2 |
||
电影艺术创作基础(摄录美) |
理论+实践 |
3 |
64 |
作品 |
2 |
||
电影美学* |
理论 |
3 |
64 |
论文 |
3 |
||
中外名片观摩 |
实践 |
2 |
256 |
考察 |
|
||
学位专业课 |
导演艺术 |
理论 |
2 |
36 |
论文 |
2、3 |
|
短片创作 |
实践 |
4 |
64+ |
作品 |
2、3 |
【电影创作(含纪录片)】方向必选 |
|
纪录片创作 |
理论+实践 |
4 |
64+ |
作品 |
2、3 |
||
电影剧作基础* |
理论+实践 |
3 |
64 |
作业 |
2、3 |
【剧本创作】方向必选 |
|
短片剧本创作 |
理论+实践 |
3 |
64 |
作品 |
2、3 |
||
长片剧本写作* |
实践 |
4 |
64+ |
作品 |
2、3 |
||
电影展映策划与实践 |
理论+实践 |
4 |
64+ |
报告 |
2、3 |
【电影产业:策展及营销】方向必选 |
|
电影产业* |
理论 |
2 |
48 |
论文 |
2、3 |
||
电影宣发与营销 |
实践 |
2 |
32 |
考察 |
2、3 |
||
电影修复(胶片修复+数字修复) |
理论+实践 |
4 |
64+ |
作品 |
2、3 |
【电影制作及数字修复】方向必选 |
|
电影调色 |
理论+实践 |
3 |
64 |
论文/作品 |
2、3 |
||
选修课 |
类型电影研究* |
理论 |
3 |
64 |
论文 |
2、3 |
全方向任选 |
文艺理论* |
理论 |
2 |
32 |
论文 |
2、3 |
||
二外日语/韩语基础课 |
理论 |
2 |
64 |
考试 |
1 |
||
二外日语/韩语提高课 |
理论 |
1 |
64 |
考试 |
2 |
||
专题研讨课 |
实践 |
1-2 |
32 |
考察 |
1、2、3 |
||
社会实践课 |
实践 |
1 |
32 |
考察 |
|
||
发表论文 |
实践 |
1-2 |
32 |
考察 |
|
||
创作实践(署名) |
实践 |
2-4 |
32 |
考察 |
|
||
|
影视制片、宣发、策展等(署名) |
实践 |
2 |
16 |
考察 |
|
|
毕业 |
毕业成果 |
理论+实践 |
2 |
|
论文+作品 |
|
全方向必选 |
(一)课程类型
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含: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为自愿选修,我中心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总学分按所修课程学分累计计算。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
(三)课程属性
课程属性包括理论类课程(理论)、实践类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和开放性实践课程组)。
(四)学分要求
必须修满42学分。学位论文2个学分,论文答辩前需修满40学分,研究生部才受理论文答辩申请。其中:
1.公共课,4门,共8学分。全方向必修,为理论课程;
2.学位基础课,6门,共14学分。全方向必修,全部为理论课程;
3.学位专业课,11门,共28学分。共分为四个方向:
每个方向的学位专业课,均为该方向的“专业方向必选课”,3门-4门,7-12学分,对于该方向学生来说是必选,对于非该方向学生而言是专业选修课。同时包括理论课程(理论)、课堂教学实践课程(理论+实践)、开放性实践课程(实践)。
《短片创作》《导演艺术》和《纪录片创作》系“电影创作(含纪录片)”方向学生必修课;
《电影剧作基础》《经典剧作》《剧本写作》《导演艺术》系“剧本创作”方向学生必修课;
《电影展映策划与实践》《电影产业》《电影宣发与营销》和《导演艺术》系“电影产业:策展及营销”方向学生必修课;
《电影修复》《电影调色》和《导演艺术》系“电影制作及数字修复”方向必修课。
4.选修课:9门,共15-19学分。共分为两类:
一类为理论课程;一类为开放性实践课程。均为全方向选修。
《类型电影研究》《文艺理论》《二外韩语基础课》《二外韩语提高课》《专题研讨课》为理论类非学位课。
《社会实践课》《发表论文》《创作实践(署名)》《影视制片、宣发、策展等(署名)》均为开放性实践性非学位课。
《专题研讨课》指馆(中心)主办的各类研讨会、各类讲座等等。研讨会半天算4课时,1天计8课时。专题研讨课学分按出勤率计算(出勤表签字),班主任负责统计。学时达40小时为1分,在研讨会上提交并宣读过1篇以上论文再加1分。
《社会实践课》指学生在馆(中心)各部门担任“三助”(助理管理、助理研究、助理教学)岗位,具体包括:学生管理助理、学术讲座服务、学术研讨会会务、口述历史项目、《当代电影》、《中国电影报》的新媒体平台工作、观众满意度调查、北京电影节、新力量论坛、中国电影史学年会及其他工作等等。实践课需达40小时,学生需开具实践单位的证明,可以是一个部门40小时,也可以是多个部门累加至40小时。一次为期两天的史学年会按2天半计算(含筹备半天),共20小时,1个学分。
《发表论文》指在研期间发表过学术文章。在北大中文或CSSCI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记2分;在其它期刊发表论文、影评,或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访谈录、数据调查、翻译等,论文署名为第二作者,计1分。
《创作实践(署名)》导演、编剧、摄影,指在研期间创作的作品发布在公开平台,并署名计2分。获得国家、省级、市级、行业类等各类奖项评定入围、表彰奖项等。作品入围初选计1分,获奖计1分。署名要求为主创的第一或第二署名,如导演、编剧、摄影等。
《影视制片、宣发、策展等(署名)》,参与以上工作并在公开发行/播出/放映/展映的作品中署名,计2学分。
(五)考核方式
政治课和英语课考核方式为考试,其他课程考核方式有:论文、作品、考察、作业等形式,课程成绩将结合出勤率和平时表现。总成绩高于60分为及格,及格将获得该课程学分。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许缺勤,若遇特殊情况需履行请假手续,向班主任老师递交请假条。缺勤达到该课程三分之一课时,不许参加该课程考试,选修课成绩为0,不能获得学分。
五、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二学年春季学期5月左右完成。
开题报告形式:作品简介+小样+小论文,具体为:
1.剧本创作方向,故事梗概3000字,含主要人物的人物小传,一段相对完整的剧本段落(要求其中得有主要人物,能够展示剧本写作的基本能力),同时提交小论文的开题报告(不低于2000字)。
2.电影创作(含纪录片创作)方向,导演阐述3000字,一段影片(不低于3分钟),同时提交小论文的开题报告(不低于2000字)。
3.电影产业:策展及营销方向,策展或营销阐述3000字,已经参加过的策展作品展示(可以是第二或者第三负责人),同时提交小论文的开题报告(不低于2000字,需结合产业、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或方法)。
4.电影制作及数字修复方向,技术及修复作品的美学及技术阐述3000字,已经参加过的技术或修复作品展示(可以是第二或者第三负责人),同时提交小论文的开题报告(不低于2000字,需结合技术、修复、调色等相关理论)。
5.小论文开题报告要求
(1)选题缘起、主要参考作品及思路。
(2)作品的目的和意义。
(3)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4)论文工作计划安排及预期成果。
六、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要求在第二学年春季学期4月底前完成,包括课程学习、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完成情况。
七、作品与社会实践
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前,应完成一定的创作作品和社会实践。
八、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生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研究生学习与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论文的准备工作宜尽早开始,一般应在研究生入学后第二学期选择论文题目范围;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学生应完成开题报告的书面申请,其书面报告内容包括:选题意义、该选题国内外发展动态,本论文的专题研究要求,研究方案,时间进度安排等;开题报告答辩工作在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前两周内确定。经导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撰写学位论文。论文评阅与答辩按照《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执行。
(一)时间,论文答辩一般情况下将在第三学年春季学期5月进行。
(二)形式,为作品/报告+小论文,具体为:
1.剧本创作方向
(1)长片剧本一部,不少于3万字。含故事梗概1000字,主要人物的人物小传,及完整剧本。
(2)小论文(不低于10000字)。
2.电影创作(含纪录片创作)方向
(1)导演阐述3000字,影片(故事片、纪录片、实验片均可,不低于20分钟)。
(2)小论文(不低于10000字)。
3.电影产业:策展及营销方向
(1)组织策展或营销活动至少一次,需第一负责人。
(2)参展影片不低于6部,放映场次不低于3次。
(3)策展报告文不低于20000字,需结合产业、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或方法。
4. 电影制作及数字修复方向
(1)第一负责人身份进行影片制作及修复,修复作品不低于20分钟。
(2)修复作品应该达到2K的技术标准。
(3)修复报告不低于10000字,需结合修复技术、电影史及美学等,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