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在艺术影院二号厅成功举办《文学的故乡》之《毕飞宇》放映交流会。

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放映结束后,片中主角毕飞宇与创作者张同道进行了的深度对谈。我中心19级研究生白龙飞同学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一次颇有意义的交流。

在这部兼具观赏性、艺术性和社会价值的纪录片中,毕飞宇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经历与转变被一段段展开书写,文学的神圣在银幕之上触及到了在座每一位观众,我们看到作家对于文学怀揣着的那份热爱之情,原来是如此打动人心。
毕飞宇老师对于“文学”和“故乡”的理解,与张同道导演的拍摄思路紧密结合。由此,影片从一位作家生长的土地,走进了作品中呈现出的故乡,也通过形象化的影像表达,逐渐探寻到了“文学的故乡”之中。

正是怀揣着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毕飞宇老师对街道小巷、市井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样物、每一处景,都保持着无限的好奇,这珍贵的好奇心使得其塑造了无数作品中鲜活的人物,也是其成功从“先锋小说”跨入“非虚构”领域的关键缘由。
作为文学纪录片的导演,张同道老师在阅读和熟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唤醒了毕飞宇老师深夜里伏案创作的回忆。例如《平原》、《玉米》等小说,其中字里行间描绘的场景虽是由作者想象、虚构而来,但却离不开对真实的生活体验与细微的观察,在与拍摄团队返归故土之时,多是有迹可循,可以从意象对照到物理空间中的现实地标。

在谈及影片的具体拍摄时,毕飞宇老师感慨到,正是纪录片拍摄团队的真诚与坚持打动了他,因此他由最初“被拍摄的紧张”,逐渐在镜头前变得自然起来,甚至吃惊于自己在镜头面前的坦诚。
答应随拍摄人员共同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毕飞宇老师其实下了很大的决心。由于家族对故乡的缺失,他时常感到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在成长经历中也辗转多地,所以不情愿并抗拒回去,这是其一言难尽的乡愁。当毕老师与拍摄团队走在“替身故乡”之时,他被撒谎的痛感袭击,突然决定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杨家庄”。

重返故乡的这段拍摄旅程,将一位小说家的伦理问题被提出,被面对,被解决。这种纯粹、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靠画面难以言说殆尽的,但对于时刻尊重记录对象的导演而言,这背后的故事恰恰是难得的宝贵收获。两位老师在现场互道感谢,可见“拍摄者-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彼此尊重,更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信任、情与情的共鸣和关联。
在一段极为大胆却艺术价值极高的长镜头里,影片再现了毕飞宇老师当下与历史的相遇。在扬州大学图书馆里长达1分40秒的段落,摄影机跟随毕飞宇进入图书馆,穿过书架,穿出窗户,来到走廊。张同道导演精妙设计了一场时空对话——画面中,在毕飞宇的画面中出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的背影,张老师说,画面内含的意义是“作家看见了他青春时代的自己”,“作家看见了他青春时代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看见青春”,今天和过去的重叠,真实和虚构融合,更是文学与纪录片的碰撞。

问答环节时,在场各位学生踊跃发问,两位老师对此提供了耐心和智慧的解答。并提醒我们: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银幕中央的人物,更要意识到银幕外框的“左右两侧”。只有拍摄团队精妙的构思与配合,才能在现场完成准确的场面调度,及时捕捉美学的影像;每一个画面的景别、角度,都要在专业的基础技法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形式上的书写。

此外,两位老师还向我们分享了文学之于生活的重要性:“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踏入什么工作领域,都要保持阅读,保持和文学的联系。”听至此处,两位老师的文艺情怀使我倍受感动。
我想,远方也在向我们而来,如若想要诗意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谁都离不开文学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