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在研究生部第一教室举办了“命题创作与自我表述”讲座,由著名编剧苏小卫主讲。此次讲座系“小西天电影讲坛”第四十二讲,该系列讲座是我中心研究生部自2016年初设立的品牌学术活动。
研究生部在讲座之前征集了同学们对苏小卫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年代感的故事的人物塑造”、“真实事件的真实性、戏剧性和创新性应怎样融合”、“怎样写人物传记”、“历史真实和改编尺度如何把握”等等。苏小卫老师根据同学们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策划了讲座内容,从“命题创作”和“表达及表达方式”两个部分展开,结合自己创作经历中的感受,在分享中回应了同学们的疑问。
苏小卫老师首先点明了电影创作的“命题感”:随着电影工业化的程度加深,命题要求对编剧创作的介入程度也更深。命题的类型也有几种,分别是根据市场和观众的喜好形成的命题、政策规划型的时代命题,以及个人化的自命题。优秀的编剧既要学会答好制片人和时代出的命题卷,也要“自己时刻把自己当成命题人”,手握一份自己的剧本,念念不忘才可能有回响。“被命题”是每一位编剧在职业道路中都不能回避的行业现实,既是编剧的“宿命”,“也可以说是一种幸运”,让剧本不只是纸上谈兵。
苏小卫老师认为创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编剧需要具备自信和独立的品质,在创作之路上踽踽独行。创作最重要的便是“审题”,首先要明白制片方想要什么样的电影,没有清晰的了解就容易离题万里。对于重大题材的题目,首先要区分该重大历史事件在电影中是做正面全景式描写还是仅仅作为背景,两种情况分别适用不同的方法。苏小卫老师以经典影片《焦裕禄》和《孔繁森》举例,在改编真人真事的作品时,编剧首先应与人物建立情感联系,设身处地地为人物着想,感同身受才会在真实的基础上开发出独创性。虚构应在不伤及真实历史的限度内,而编剧真正和人物产生共鸣正是不超尺度的前提条件。苏小卫老师进一步以自己创作《萧红》和《秋之白华》的经历为例,进一步展开论述了该如何“破题”——编剧要阐述和表达自己的东西,对题目进行自我情感、价值观的注入。
第二部分苏老师介绍了创作的表达和表达方式,即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照。表达有小众和大众之分,苏老师指出,一部好的创作,“出发点应该是小众的、个人的”,创作者书写最真挚深刻的情感体验;而“表达方式要是大众的”,这要求创作者要时刻关注表达方式随时代的变迁。观众的喜好日新月异,电影的形式也在不停发展更迭。苏小文老师叮嘱大家,创作不能埋头造车,要注重创新和传统的结合。新的东西更能够获得当下的受众,因新鲜感而获得关注;而传统是永远鲜活、永远富有生命力的,创作者也要多从传统经典中取经。
讲座的最后,苏老师再次总结式地回应了同学们的问题。创作之路漫漫,文学积累和经验总结两者皆不可少,苏老师鼓励大家多创作,珍惜每一次练笔机会:“自己要爱自己的创作,知音不多也没关系。哪怕只是作业,只要决定了就要做完,达到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