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赋能各个领域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载体,在利用最新技术来保护与传承文化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一名修复方向的研究生,我有幸参与了2024年“致敬经典·修复电影论坛”。这次论坛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还让我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电影修复这一复杂而精细的工作。以下是我结合课堂理论、机房操作实践和修复论坛实践三个方面来谈一些心得体会。
孙向辉馆长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一、点亮银幕的魔法课
在课堂上,老师们系统地讲述了电影修复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概念,例如: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胶片扫描、数字化修复、声音修复等等。我深刻认识到电影修复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修复,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例如在色彩修复过程中,不仅能够还原老电影的原始色彩,还能根据时代背景调整色调,使观众更好地沉浸于那个时代的氛围之中,在“修旧如旧”的理念下完成老电影修复。
在论坛上,我有幸聆听了多位资深专家的细致讲解,他们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如何根据不同年代影片的独特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也同时考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此实现最佳的视觉效果呈现。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让我对电影修复过程中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如何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深思。
左英老师主持沙龙座谈会:修复标准的辩证法
二、时光倒流的逆转术
课堂外,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积极参与了学校部经典老片的“胶转数”和数字化修复工作,学会了用特定工具去除划痕、手动跟踪并修复损坏帧等。实操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电影修复的复杂性与细致性,每一个细微的调整都需要反复比对。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因年代久远而严重损坏的画面时,我学会如何巧妙运用算法与手工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既修复画面,又尽量减少了人为干预的痕迹。
参加本次论坛之后,我发现自己在实操里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许多行业专家正在努力解决的挑战。例如,如何避免在处理老旧胶片时二次损伤的问题,论坛上得到了部分解答——使用非接触式扫描技术和温和清洁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物理磨损;如何更好的利用大模型识别画面染色部分——可以让大模型学习色彩理论的相关知识。
专家现场演讲电影修复相关内容
三、银幕岁月的守护人
论坛给我提供宝贵的机会,使我能够近距离接触国内电影领域的专家学者,让我锻炼自己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前期筹备论坛开展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高效沟通协调,而通过参与论坛讨论,我也对电影修复的最新技术趋势、行业标准及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令我激动的是,在与一些资深修复师的交流中,他们分享的实战经验和对于电影艺术的独到见解,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电影修复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电影情感的再创造。
参与2024“致敬经典·修复电影论坛”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与成长之旅,促使我更加坚定了未来投身于电影保护事业的决心。它不仅让我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宝贵的人际交往经验。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热忱与所学,继续在电影修复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为传承电影文化的瑰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孙向辉馆长(前排右五)、薛宁副馆长(前排右四)、黎涛主任(后排右四)等
我中心教职工于论坛结束后与同学们合影,前排右二为杨袁丁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