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首页--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改革开放促成了中国电影的大发展——小西天电影讲坛第六十五讲


9月19日下午,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教务部组织的“小西天电影讲坛”第六十五讲在多功能厅举办。曾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华夏电影公司董事长刘建中以“改革开放促成了中国电影的大发展”为题,展开了一场字字珠玑的演讲。我中心研究生到场认真聆听讲座,并深觉受益匪浅。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围绕90年代中国电影通过关键改革走出困境、实现繁荣的发展脉络展开。刘建中老师深度剖析了中国电影改革的四个核心阶段:1993年“三号文件”打破统购统销,电影开始迈入市场经济;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电影的深层困境,引发了制片权的逐步放开;中方为加入WTO就电影领域与美方进行谈判,为中国电影发展赢得了较好的国际空间;院线制改革重塑产业格局,促成了多种资本大量进入电影市场。

首先,在90年代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的大时代背景下,有计划的拍摄指标和统购统销的经营模式无法满足观众对电影的审美期待,也很难调动产业的积极性。基于此现状,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即“三号文件”)横空出世,其核心是打破中影公司的发行垄断,赋予制片厂直接向地方发行公司销售影片的自主权。这是电影产业迈向市场化的第一步,也是松开了束缚制片环境的第一道枷锁。


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


然而,尽管发行环节开始松动,但电影业整体颓势未止。至90年代末,全国年票房跌至谷底(约8亿多元),年产量低迷(不足百部)。究其根源,主要有三点:首先当时仅有的16家国有制片厂空有拍摄权,却缺少资金运转。而社会资本有心投资却无准入资格,这导致了“卖厂标”现象盛行,制约了电影的生产活力。其次,影院设施陈旧,无法吸引观众。最后,电视的普及、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盗版盛行等均导致观众的大量流失。针对此间困局,主管部门开始探索逐步向民营资本开放制片资格,为后续的创作繁荣奠定基础。


1999年,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WTO)与美国进行关键谈判。美方在电影领域提出极高要价:大幅增加进口配额、允许美方独资经营发行和影院业务等。面对如此压力,中方谈判代表从中斡旋,既坚守了进口影片的独家审批权,拒绝美方的独资要求,由此保证中美合作中的主动性,又适度进行开放,增加进口片的配额,为中国电影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这场谈判在压力下守住了文化安全的底线,在倒逼国内改革的同时,为羸弱的中国电影产业赢得了宝贵的保护期和发展空间。



讲座现场


2002年6月1日起,中国电影全面推行院线制。这一举措彻底打破按省、市、县行政层级发行的旧模式,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地区院线。任何影院都可自由选择加入某条院线,直接从发行方获取影片。院线制的改革为中国电影产业画出了清晰的市场规则和盈利前景,极大地激发了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电影产业的热情。再加上电影技术的大发展,院线制直接促成了中国影院数量和银幕数的爆炸式增长(从1000多家影院、1843块银幕增长至超1.3万家影院、9万多块银幕),为如今600亿的票房奇迹奠定了硬件基础。


在讲座中,刘建中老师将他曾对于电影产业改革的构想和诸多改革细节都悉数分享给同学们。于同学们而言,曾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却是刘建中老师所亲历的历史。讲座接近尾声时,刘建中老师耐心地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做出了解答,不仅拨开了历史的迷雾,更阐发了对于当下电影市场改革的建议。



刘建中老师与同学们亲切互动


刘建中老师指出,发展与改革是不可分割的,艺术的发展是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实现的,但更是在中央的大的改革方向下实现的,改革开放是所有艺术发展的基础。新一代的电影人应该谨记改革开放对电影发展方向的指引,并从中稽古振今,才能做到顺应改变,引领改变。





作者:2025级研究生 吴昔
摄影:2025级研究生 李朝欣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文慧园路3号  邮编:100082

电话:010-82296063  传真:010-62268952  邮箱:yjsb03@sina.com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