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光影相约。9月23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的重要讲座“中法电影遗产保护与创新对话:佩内洛普·里布-塞杜与米勒娃·司徒帕”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成功举办。我中心60余名研究生与部分教职工积极参与并出席本次活动。
【讲座现场】
本场专题讲座经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央宣传部电影局、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特邀法国国家视听学院(INA)文化遗产部总监米勒娃·司徒帕女士与杰罗姆·赛杜-百代基金会主席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女士两位资深专家,现场分享电影遗产保护与视听档案管理的国际经验,同观众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电影对话。
【杰罗姆·赛杜-百代基金会主席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女士(左)与法国国家视听学院文化遗产部总监米勒娃·司徒帕女士(右)】
活动伊始,我中心代表张驰致欢迎辞,明确电影作为跨越国界的艺术形式,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需要全球视野与协作。本次活动正是中法两国电影文化遗产领域深度对话与合作的重要见证,也体现了我中心在推动电影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方面的持续努力。
法国国家视听学院文化遗产部总监米勒娃·司徒帕女士首先进行了题为《保存未来:法国国家音像研究院的音像遗产归档与共享》的专题演讲。她系统介绍了INA自成立以来,受法国政府委托全面收集、保存音像资料的历史进程与技术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的数字化转型,到如今应对社交媒体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策略。INA目前共存有超过2500万小时的音像资料,这不仅是历史的储藏室,更是“活的遗产”。司徒帕女士表示,档案必须被分享、被语境化解读,并服务于当代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跨越代际的文化连接。
【米勒娃·司徒帕女士】
随后,杰罗姆·赛杜-百代基金会主席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女士以《电影史与百代基金会的角色》为题,聚焦电影修复实践与修复影片的多元利用。她回顾了百代自1896年成立以来如何就电影制作、影院经营到技术设备研发等多个层面塑造了早期电影工业图景,并特别分享了百代早期在中国的发展,包括其拍摄的反映中法文化交流的影像资料,如法国人学习汉语的片段。她还介绍了早期电影商人安东尼奥·拉莫斯与明星影人麦克斯·林代在电影史上的活动与贡献。赛杜女士详细阐述了杰罗姆·赛杜-百代基金会作为私立非营利机构的发展历程、核心使命与运作模式,包括其在电影档案(如影片、照片、技术设备、工业设计图纸等)的保存、管理与研究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此外,她也分享了基金会在默片修复、音画重建、展览策划与公共教育等多方面的成果。
【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女士】
在提问环节中,二位嘉宾与现场师生就国际合作、默片上色技术、数字电影与胶片电影修复差异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两位专家一致认为,电影遗产的保护既是技术挑战,也是文化使命,需要持续的国际对话与知识共享。赛杜女士特别提到与我中心未来开展修复合作的可能,并表达了“期待百代影片在中国上映”的愿望。
我中心研究生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是关于电影历史的回溯,更激发了大家对文化记忆如何被激活、被共享的深度思考。对今后学习电影修复与创作方向提供了开阔的思路与努力方向。
【2025级MFA电影修复专业同学现场提问】
我中心将继续发挥在电影艺术研究与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平台优势,共同推动电影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保护与教育事业。
作者:2025级研究生 吴少雄
摄影:2025级研究生 史天骄



